(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得”天下 ———北宋的建立 壹 朝代信息卡 时间: 人物: 都城: 事件: 赵匡胤(宋太祖) 960年 陈桥兵变 开封(东京) 阅读课本,完成朝代信息卡。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一、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一、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①唐朝前期疆域图 ②五代十国形势图 ③北宋时期形势图 问题一:对比图②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二:对比图①和图③,有何发现? 统一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疆域远小于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未实现大一统,是局部统一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行政权 ———财政权 ———兵 权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大臣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集权“安”天下 ———中央集权的加强 贰 (2)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收其精兵”———军事 材料一 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统兵权);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任期制;(2)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夺其权”———政治 材料 “凡兵民、钱谷、户口、服役、狱讼听断之事,(通判)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二府三司制)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3、“制其钱谷”———经济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宋朝地方官制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 施 军事 政治 经济 (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2)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任期制;(2)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4、“崇文抑武”方针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考:体现了宋朝的什么治国方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注意:压抑武将不等于轻视武备和军队建设(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七八成) “崇文抑武”方针 二、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4、“崇文抑武”方针 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朝代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大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344 元 98 16 1139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劝学诗》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