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三单元 / 9 /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编号:2292170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9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辛弃,词作,判断,依据,军事,归正人
预览图 3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词中所用的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意,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辛弃疾的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说一说,晓作者 下列图片中四位宋代词人分别是?判断依据是? 图一苏东坡。判断依据:东坡帽(东坡帽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设计的一种帽子,其特点是帽身较长而帽檐极短),竹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 图二柳永。判断依据《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图三陆游。判断依据其一,陆游的作品《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 有“雨蓑烟笠傍渔矶”句,后世画像可能受影响,将斗笠作为标志性元素,以突出其爱国诗人与田园隐士的双重身份。其二,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躬耕田园,斗笠可能反映这段生活,画家通过斗笠暗示其“心系山水”的志趣,呼应《游山西村》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心境。 图四辛弃疾。判断依据图片反映内容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我眼中的辛弃疾: 1. “归正人” · 定义 :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辛弃疾出生于金占区山东济南,后南归南宋,成为“归正人”的代表。 · 经历 :辛弃疾在南归后的四十三年中,经历了频繁的迁调、弹劾,循环往复多达三十七次,其一生是“归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2. “词中之龙” · 文学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今存六百二十九首,其词作数量和质量均冠绝两宋,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 艺术风格 :他的词作豪放雄健,题材广泛,既有壮志凌云的豪放词,也有清新自然的婉约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武双全” · 军事才能 :辛弃疾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青年时组织义军抗金,曾率五十骑突入敌营擒获叛将张安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胆略。 · 政治抱负 :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金复国的策略,如《美芹十论》和《九议》,但未被采纳,壮志难酬。 4. “爱国词人” · 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通过词作抒发收复失地、报国雪耻的强烈愿望。 · 现实批判 :他的词作也反映了对南宋朝廷怯懦和主和派的不满,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喟叹。 5. “飞虎军创立者” · 军事贡献 :辛弃疾在湖南创立了“飞虎军”,这是一支威震金兵的国防队伍,为南宋的军事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豪放派代表” · 词风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气势恢宏,情感激昂,开创了宋词的新境界。 7. “济南二安”之一 · 地域文化 :辛弃疾(字幼安)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两人均为济南籍的文学大家,代表了济南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标签不仅概括了辛弃疾的多重身份和成就,也展现了他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影响力。他的生平与作品至今仍为后人研究和传颂。 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感受其词作魅力。 环节二:读一读,明题材 (一)听朗诵,熟读词作 (二)解读标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三)“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复习咏史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