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模型 执教教师 学校名称 学科 生物 学段 七年级 内容分析 《血液循环的模型>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继“消化和吸收”、“人体呼吸”、“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后的核心内容,旨在阐明心脏如何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推动血液流动,完成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学好本节课为后续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等内容奠定基础,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教材中的人体血液循环图和文字描述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很大难度。我通过制作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讲解和动画演示血液循环路径、血液成分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双循环过程,通过小组探究,模型拼接、展示、评价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理解血液循环,同时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心脏结构,对心脏的四个腔室和血管连接有基础认识,但血液循环路径复杂,涉及的抽象概念如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此外,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借助模型、动画等直观教具来辅助理解。七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在教学活动中增加趣味探究活动和模型拼接互动,这些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悟”中掌握人体血液循环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血液循环模型演示血液循环的路径和血液颜色变化,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和变化。阐明形态结构与功能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通过小组探究和模型拼接活动,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3.举例说明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难点: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同关系,以及血液成分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 七、教学准备 1.教材及参考资料: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相关血液循环视频资料。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人体血液循环模型、图片、磁性贴图、视频。 3.预习任务布置:学生预习课本P118-121页内容,思考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 2.通过小组探究和模型拼接活动,解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 在正式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大家都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核心动力源,哪位同学能结合模型说一说心脏的结构以及它连接的血管有哪些呢? 展示心脏结构的模型和图片,提问学生心脏各腔的名称及与之连接的血管。随机请学生回答,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巩固之前所学的心脏结构知识,为学习血液循环途径做铺垫。 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创设情境 哪吒生病的故事:大家了解了心脏这个“泵”的结构。那它是如何推动血液在体内流动的呢?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来探索。哪吒与妖怪打斗时,手臂受伤,医生为他进行手臂输液治疗,可他同时又噪子疼,那手臂输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嗓子的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下面老师通过模型来给大家讲解。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辅助,探究循环路径 1.体循环路径演示 体循环模型图 (1)模型演示:教师拿出人体血液循环模型,结合模型详细讲解体循环的途径,打开1号开关,动脉血由左心室送出,经主动脉和分支动脉送到全身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内。此时毛细血管血液中氧气浓度高,为鲜红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