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此输入您的学校名字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一、淝水之战 2.前秦统一北方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 王猛 苻坚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一、淝水之战 观看视频,了解淝水之战的概况 一、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时间 双方对比 故事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示意图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 前秦约90万 VS 东晋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一、淝水之战 【合作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及材料,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 1、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 2、指挥不当,战线过长;3、交战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东晋:统一稳定,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材料1: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晋书·苻坚载记》 材料3: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北魏刘宋示意图 平城(今大同) 道武帝拓跋珪 1.背景 (2)北魏面临的困境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人物 冯太后、孝文帝 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 3.内容 (1)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通汉婚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1)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三、北魏政权的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1.六镇兵变 三、北魏政权的更替 2.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