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公共艺术.美术篇 北京-出卷网- 01 02 03 04 不同的美术门类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 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实践活动 基础模块 05 06 07 08 中国传统工艺 摄影 中国书法 设计 拓展模块 第七章 中国书法 公共艺术.美术篇 概说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大篆、小篆,至定型于魏晋以后的魏碑、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等,中国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具有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作者内心情绪、政治主张、陶冶情操等各种功能,使作品更具有个人属性和社会功能。另外,书法作品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以意写形,以形传神。书法与诗词、篆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形的画、无声的乐”。欣赏书法艺术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欣赏书法时应首先从全局入手,对艺术手法和风格有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其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最后再回到整体,从理性高度予以把握。第二是动静转换。应随着作者创作的过程移动视线,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节奏、力度及情感的不同变化,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变化。第三是形象具体化。欣赏书法作品时应展开联想,将书法艺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其具象化,从而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领会作品意境。第四是正确把握创作背景与文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清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气息和作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意境。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作品,是本章的主要任务。我们要通过软笔书法、硬笔书法、铭文、篆刻等领略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瑰宝,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中国的铭文始于夏、商、周直至今天,铭文是中国书法的早期载体,它当时的作用是记载历史重大事件,而后世人们又逐渐发现了它的美学价值,使铭文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 第三节 铭文 作品欣赏利簋铭文利簋(音同鬼)铭文,又称武王征商簋,是中国早期的青铜器,是迄今所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 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西周窖藏,簋高28cm,口径22cm。簋腹内底铭文4 行32 字。利簋铭文(图7-3-1)记载了武王征讨商国的历史事件。原文译文如下。原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末,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释文大意为武王征讨商国,甲子曰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阁,辛末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除记载的作用,文字本身也极具美感,笔画端庄凝重,流畅优美,工艺上宁巧勿拙,但又不失灵动,后世奉为金文经典。图7-3-1 利簋铭文作品欣赏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图7-3-2),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的铭文,清朝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有制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上沿饰环带状重环纹。铭文32 行499 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图7-3-2 毛公鼎铭文作品欣赏墙盘铭文墙盘铭文(图7-3-3)为西周中晚期作品,于西周恭王时期,1967 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庄白村,器形恢弘大气,制作工艺精良,周围饰有重环纹。图7-3-3 墙盘铭文作品欣赏石鼓文石鼓文是先秦刻石,也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图7-3-4),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它是刻在一个大小不等,高度和直径约有2 尺的圆形石头上,因为石形像鼓,所以被称为“石鼓文”。图7-3-4 石鼓文西周铭文鉴赏一、西周早期铭文(一)大孟鼎铭文大孟鼎(图7-3-5)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鼎高100.8cm,口径78.3cm,鼎身立身圆腹,三柱足,三足有兽面纹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