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二年级上册(2024) / 旧版资料(2017年变更) / 23 狐假虎威 / 编号:23418935

23《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0 科目:小学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狐狸,老虎,神气活现,动作,教师,词语
预览图 4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狐假虎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寓言故事,属于“语言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文本通过以下维度构建教育价值: 1.叙事结构:采用“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幕剧模式,契合二年级学生对故事完整性的认知需求; 2.语言范式: ·动词精准化:“蒙住”“松开”体现狐狸的狡猾; ·成语集中化:“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四字词语形成表情达意集群; 3.插图功能:两幅插图分别对应“狐狸蒙骗老虎”(图1)与“百兽逃散”(图2),构成视觉化故事线,辅助低段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4.文化基因:通过寓言揭示“依仗势力的欺压”这一社会现象,培育初步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 ·通过“汉字溯源法“掌握“神、纳、闷、受、骗、借”6个生字(如“神”字甲骨文演变:示字旁+申); ·运用“三笔定位法”规范书写“神、活”(注意“神”字示字旁的竖画与“申”的横向比例); 2.阅读理解: ·能借助插图梳理故事四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森林;人物:狐狸老虎;事件:借威风吓跑百兽); ·用“先……接着……最后……”句式复述故事脉络; 3.文学鉴赏: ·通过角色扮演体会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半信半疑”(如模仿狐狸“摇头摆尾”的动作); ·对比分析“蒙住”“松开”等动词的戏剧张力(如“蒙住”表现欺骗,“松开”暗示转折); 4.思维发展: ·开展“成语剧场”:用身体动作表现“神气活现”“东张西望”等词语(如双手叉腰表神气,转头四处看表东张西望); ·创设“森林法庭”情景:判断狐狸行为是否正当,要求引用课文原句作为证据; 5.创意表达: ·仿写寓言结尾:如果老虎再次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要求使用“狐假虎威”成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狐假虎威”的双重含义(表面义:借虎威吓人;引申义:依仗势力欺压); 难点:准确表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表情达意词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生字闯关·小火车 教师行为: ·出示“生字列车”黑板贴(车头:爷、食、物、就;车厢:神、纳、闷、受、骗、借); ·规则升级:读对生字的小组可获得“老虎爪子”道具(纸制虎爪贴纸),集满3个可兑换“森林之王”称号。 学生活动: ·纵向小火车接力:每列学生按顺序读生字,错误时其他组可“抢答”纠正; ·动作辅助记忆:读到“借”字时做双手递物动作,读到“骗”字时捂心口表惊讶。 2.课题齐诵·寓言密码 教师行为: ·带领学生用拍手节奏齐读课题:“狐—假—虎—威,狐狸借虎威!”; ·提问引导:“课题里藏着谁和谁的关系?用箭头连起来(狐→虎)”。学生活动: ·手指书空课题,在“假”字下画重点符号(表示“借助”); ·口头填空:“这是一个关于_____(狐狸)和_____(老虎)的故事”。 3.寓意初探·生活链接 教师行为: ·出示成语卡片“狐假虎威”,用简笔画勾勒狐狸骑虎场景; ·提问引导:“你见过谁像狐狸这样?举例子(如小明借班长名义管纪律)”。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用“狐假虎威,因为”句式造句; ·分享展示:教师用红笔在黑板“森林法庭”区记录典型例子。 环节二:对比词解码·读懂角色 1.词语寻宝·图文配对 教师行为: ·出示5张词语卡片(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和对应动物图片。 ·规则:每组派代表用“狐狸/老虎+词语”造句,正确即可获得图片使用权。 学生活动: ·图文配对游戏:将词语卡片贴到对应动物图片下方(狐狸贴“神气活现”,老虎贴“半信半疑”)。 ·口头验证:“为什么狐狸是神气活现?因为它_____(借了虎威)”。 2.动作解码·身体剧场 教师行为: ·分解动作要领: “神气活现”:挺胸+抬头+叉腰+嘴角上扬 “摇头摆尾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