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三单元 / 8 / 8.3 *琵琶行并序 / 编号:23886228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具体到本课,需落实以下目标: 通过诵读与鉴赏,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脉络; 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核,体会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如比喻、通感等),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篇目,属于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本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诗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与生命思考。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所作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诗人与琵琶女的邂逅,以“琵琶声”为线索,串联起“乐伎沦落”与“文人遭贬”两个故事,最终归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共鸣。诗歌兼具叙事、抒情与音乐描写的多重艺术特色: 叙事:情节完整(江头送客→闻琵琶声→邀见弹奏→听诉身世→同病相怜),人物形象鲜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身世凄苦;诗人的被贬愤懑、同理共情); 抒情:将个人遭际与琵琶女的命运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从“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好奇,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悲悯); 音乐描写: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运用大量比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等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诵读与基础赏析能力,但对以下内容可能存在困难: 长篇叙事诗的结构梳理:诗歌篇幅较长,情节与情感线索交织,学生可能难以快速理清叙事脉络; 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对“比喻”“通感”等手法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需结合具体诗句深入体会; 情感共鸣的深度挖掘: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意蕴(如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命运、社会底层女性的遭遇)缺乏生活体验,需教师引导联系背景与现实。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如“左迁”“明年”“铮铮然”“谪居”等)与特殊句式(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节奏与语气,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诗歌的叙事线索与情感脉络,概括琵琶女与诗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理解诗歌“以小见大”的现实主义表达。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精妙手法(比喻、通感、侧面烘托等),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 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琵琶演奏的场景与人物对话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唐社会背景(如宦官专权、文人遭贬的社会现实)与白居易的生平经历,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寄托; 体会古代文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感悟“人文关———的永恒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叙事脉络与情感线索;赏析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核。 难点: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如何服务于人物情感与主题表达;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沦落”背后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初读感知→精读品析→诵读升华); 问题引导法(通过关键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情境教学法(创设“江头夜遇”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 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音乐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对比等); 比较阅读法(联系《琵琶行》其他诗句或同类诗歌,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理脉络———整体感知与结构梳理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积累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