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高考专区 / 模拟试题 / 编号:23912842

北京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7月抽样测试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声音,自然,人的,声响,表现,意象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北京市2025年抽样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25.7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阅读) 本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 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 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 审美对象,如“呦蚴鹿鸣”“嘤要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 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 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 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 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 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 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几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 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 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 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 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 音产生黑色感觉。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 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 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 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 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 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 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 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 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崾喓’学草虫 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 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 四短一长的云崔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