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汉语哲学的概念、意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汉语哲学是用西方哲学审视中国自身的思想传统,也有学者认为汉语哲学致力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来研究与表达西方哲学,这些虽然跟汉语哲学的论题沾点边,但总体上还算是国内中国哲学或西方哲学研究范畴所进行的工作,并不是目前关于汉语哲学争论的焦点。另有两个较为典型的界定,一是认为汉语哲学是关于汉语言的哲学,是一种语言哲学;二是认为汉语哲学是以汉语思考、讨论哲学问题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对此,笔者都有疑义,认为前者的定义较为狭隘,忽视了汉语哲学非常宽广的论域,而后者的定义又过于宽泛,几乎涵括了中国哲学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笔者把汉语哲学定义为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所进行的哲学探索,包括了揭示人类通过语言与文化“积淀”形成的理解“汉语世界”的共同基础,揭示开放的“生活世界”所带来的文明间碰撞与融合,回应人类在一个古今中西交融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根基性问题与挑战。 汉语哲学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里涉及对于“普遍性”的理解。这种提法本身就可能深陷柏拉图式的“普遍———特殊”的框架之中。哲学基于人类生存共通性的特质,追求的是其普遍性价值(这是在汉语意义上“普遍”的含义),这是哲学的自我期许。但在不同的文明中,人类对其生存最基本的问题会给出不同面向的思考与解答,并通过各自的语言系统形成某种本源性的思想框架。哲学有其普遍关切,但在出发点上各有其独特性,会受限于某种特定语言体系背后的思想框架,但哲学完全可以以去语境化的、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在全球范围为人类提供多样性的视角。不同文明之间有哲学上的差异是自然而然的,这并不意味着各自是封闭的,也不意味着各自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从而标榜自身比其他语言世界更重要或更优越。在差异性与独特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各美其美”。人类正是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中生存下去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汉语哲学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笔者相信,在人类文明的层面上,很难受限于一种柏拉图意义上的“普遍”,很难以这种强硬的、狭隘的方式去理解人类的共同性,而更应该强调的是人类之间的共通性,或者是一种“家族相似”。不同文明为此提供了差异化的理解,而哲学为此提供了可沟通的理性平台,多元的思考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来构筑一种“全球哲学”,汉语哲学不是某种普遍“世界哲学”的特殊体现,而是“全球哲学”的共同组成部分。尽管是基于“汉语世界”的独特视角,但汉语哲学的思考依旧是立足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汉语哲学应该深入到各个哲学领域,例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知识论、科技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环境哲学、应用伦理学,等等。此外,发展汉语哲学,能够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基于“汉语世界”的独特智慧,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强调开放与融合,在哲学的层面上共同应对人类当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是汉语哲学的根本使命。 (摘编自孙向晨《汉语哲学的基本问题向度》,2024年8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从跨文化哲学态度出发看待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我们可以发现下述现象。 首先,就其基于各自的语言所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其思想资源所形成的哲学形态而言,二者具有特殊性,都是特殊哲学。但就其都是对人类生存所关切的普遍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而言,它们又同样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普遍哲学的意义。显而易见,在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上,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处于相同的状况,具有同等的价值。如果把西方哲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