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4章 水与人类 / 第3节 海洋的探索 / 编号:23908060

海洋的探索 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9-21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晶体,蒸发,析出,溶液,氯化钠,温度
预览图 5
初中科学 初中科学
4.3海洋的探索 一、选择题 1.豆腐营养丰富,有“植物肉”之称,内含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汉朝时就通过黄豆磨浆、分离渣浆、煮沸豆浆、点卤凝固这四个步骤制作豆腐。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下列制作豆腐的流程中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黄豆磨浆 B.分离渣浆 C.煮沸豆浆 D.点卤凝固 2.据《说文解字》记载,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通过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通过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通过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实验室提纯粗盐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4.在粗盐提纯实验的滤液蒸发这个步骤中,熄灭酒精的最佳时机应是(  ) A.底部无晶体析出 B.底部有少量晶体析出 C.晶体大量析出,表面湿润 D.晶体全部析出,表面干燥 5.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6.下列有关“粗盐提纯”实验的相关选项中,操作或者说法出现错误的是(  ) A.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 B.溶解过程中进行搅拌,可以尽可能缩短溶解所需的时间 C.过滤时若烧杯中的溶液仍然浑浊,则滤纸可能已经破损 D.蒸发结束后,应用镊子夹取蒸发皿,放于石棉网上冷却 7.小科在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后,用一根线绑住一小块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放入一杯70℃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中,静置至室温.第二天小科发现,晶体长大了.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及室内温度的变化,有关这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晶体长大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小 8.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D.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9.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流程如图所示,过程中温度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结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B.结晶池内母液蒸发得到的盐卤(亦称苦卤)属于混合物 C.第④步的操作主要是过滤 D.③步骤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变小析出晶体 10.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溶解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0g 12.2g 21.8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D.60℃的氯化钠、碳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质量较多的是碳酸钠 二、填空题 11.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粗盐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精制。为了除去机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步骤。 (1)B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C步骤中,当 时,应移去酒精灯并用玻璃棒继续搅拌。 12.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