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教学设计】2025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水珠从哪里来 2.水珠从哪里来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3~4年级:2.1 物质的三态变化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水和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颜色、大小,推理出水珠出现的根本原因,归纳出温度是影响水状态变化的重要条件。 探究实践目标 1.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辩论,运用多种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 2. 对水珠的来源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班级交流,学会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求是”的标准审视别人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通过对比观察。 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冬季时我们经常发现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的现象,或者刚从冰柜里拿出的矿泉水瓶也有类似的现象,“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二、探索 1.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在制订对比实验方案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量、冰块数量等变量。 2.学生研讨交流想法后,可与教材中的三组实验相比较,对实验设计未考虑全面处进行补充,对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最终获得大家都认可的实验方法。 3.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整理证据,并把他们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观察可以发现,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杯子,无论是否用玻璃片盖紧杯口,外壁均会出现水珠,且水珠的颜色无色透明,表明与杯内有颜色的冰水混合物无关。) 三、研讨 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 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个问题,可以贯穿探索活动的前、中、后各个阶段,了解学生在探索活动各阶段想法的变化。 2.“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这一问题、可以在探索完成之后,学生联系第三组实验中冷冻后的空水杯内外均出现水珠的现象,通过对比和归纳,可以发现水珠的出现与温度紧密相关。同时,联系第1课大杯子内壁出现的水珠,再次说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四、拓展 1.交流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水珠 ",给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所学原理解释现象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冬天从室外回到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一层薄薄的水珠;夏天吃冰棍时,冰棍上面冒出“白汽";以及冬天嘴里呼出“白汽”。 2.通过列举更多凝结的现象,使生活中的事实成为论据,引导学生进一步科学论证。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