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重点难点 1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 2 ①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題的良药。据《礼记》,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②三者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重点难点 3 “道”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①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②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③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④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真理”,全句体现了孔子不惜生命捍卫真理的观点。 “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4 ①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 ②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 重点难点 5 ①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 ②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 6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 重点难点 7 ①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