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一单元 / 2 / 本课综合与测试 / 编号:23941615

2《红烛》《致云雀》联读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红烛,诗人,部分,成了,分解,丁香
预览图 9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红烛》《致云雀》联读 《沁园春 长沙》:山、林、江、舸、鹰、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洪涛 《峨日朵雪峰之侧》:太阳、石砾、滑坡、雄鹰、 雪豹、蜘蛛 《红烛》:红烛 《致云雀》:云雀 群意象 核心意象 意境 特点、象征性 温故知新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三美”主张。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发表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1946) 文学成就:蓝本P141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节)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写作背景 闻一多 (1899--1946) 思考:全诗一共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二、鉴赏诗歌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蜡炬”“红烛”这个意象在李商隐和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蜡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了“色”“灰”“泪”“光”四部分。 比较阅读 红 光 泪 灰 总结 蜡烛 红烛 炽热、赤诚 希望照亮国家、拯救世人 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 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 悲伤之情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无私奉献;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三、重点句解读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闻一多用李商隐的这一名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这一名句便是诗歌的主题所在。 引子的作用: 1、引领全篇; 2、引出对象; 3、概括主旨; 4、铺垫、烘托、暗示。 三、重点句解读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