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高考专区 / 模拟试题 / 编号:23942993

陕西省宝鸡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人类,中华,生的,先民,力量,人的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凤翔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科第一次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 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 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 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 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 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 神完全不同。神话因素与历史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 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记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 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 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 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 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 “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 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 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 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的现实。当其他民族对宙斯、 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 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 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 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 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恓恓惶惶,席不暇疑。在政治活 1 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 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 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与儒家相反, 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 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 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 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的,是由人 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 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 辩》《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惟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 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 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 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 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 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 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 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 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 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 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 ⑤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揣神越来越 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