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一单元 / 2 /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编号:23947103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诗人,诗歌,形象,地球,壮丽,五四
预览图 9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第一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阅读体会,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再现大海奔腾的情境。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 重点: 了解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难点: 理解和感受本诗“新”在何处。 学习重难点 新课讲授 一课时 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站在地球之巅,脚下是翻涌的云海,耳畔是太平洋震耳欲聋的咆哮,眼前是自然以雷霆万钧之势勾勒的壮阔图景。此刻,你会涌起怎样的豪情?百年前,五四浪潮激荡华夏,诗人郭沫若就以这样震撼的视角,挥笔写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如同一记惊雷,劈开旧时代的沉闷———它既有对自然伟力的极致礼赞,更藏着“五四”青年对自由的呐喊、对新世界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充满“力之美”的诗篇,感受诗人笔下奔腾的激情与时代的脉搏! 导入新课 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新课讲授 任务基于对诗歌意象、情感脉络的系统梳理,着眼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求变革、崇尚自由的时代背景剖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逻辑,梳理诗歌从自然景观描绘到精神力量迸发的递进层次,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中“自然伟力—时代激情—理想追求”的内在脉络,理解诗人借雄浑笔触抒发对旧世界的冲击与对新世界创造的渴望。 设计意图 【主旨解读】 诗歌通过描绘壮阔景象,展现出大自然雄浑磅礴、不可阻挡的力量,表达诗人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与赞美。诗中“力哟!力哟!”等强烈的呼喊,正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象征着当时青年对旧世界的反叛,以及对自由、民主、进步的热烈追求,体现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脉搏,诗人渴望以这种强大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诗中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 根据诗歌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结构导图】 太平洋排山倒海 “大创造” 鉴赏形象,体悟情感 新课讲授 基于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深度解析,着眼于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心境的剖析,引导学生洞察诗人借“立在地球边上”的宏大视角所传递出的对旧世界的反叛与对新生力量的赞美。通过分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群,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中“力之美”的核心内涵,理解诗人如何以浪漫主义笔触抒发对自由、创造与变革的强烈渴望。 设计意图 活动1: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句,是诗歌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令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活动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观,用意何在?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活动3: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 这首诗创作之时,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国内社会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此时诗人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寻求救国良药。五四运动以来的自由思潮冲击着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