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上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文化自信:通过诵读与品味,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深邃,激发对中华优秀古诗文的热爱。初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体会中国传统文人“寄情于景,寓理于诗”的独特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默写。能借助工具书和插图,理解“题”、“缘”等关键字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句大意。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小组探究等方式,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辨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尝试运用这一观点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多媒体辅助,想象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姿百态,感受古诗描绘的自然之美。体会诗歌由景入理、情理交融的写作艺术之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多角度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并能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结,获得思想启迪。 三、学习任务群归属 主要归属: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次要关联: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情境导入: 发布“小小旅行家·云游庐山”的探究任务。 (播放庐山多角度风光片)同学们,今天我们成立一个“云端研学团”,目的地是江西庐山。我们将跟随一位特殊的“导游”———北宋大文豪苏轼,通过他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来一次深度的“诗文寻幽”。 揭示课题: 板书《题西林壁》,理解“题壁诗”的传统文化形式。 明确任务: 任务一:赏景———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任务二:探秘———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任务三:链接———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研学旅行”形式创设情境,赋予学习活动真实的意义和趣味性,激发探究欲望,契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情境性要求。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自主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导“缘”字的音、形、义。 范读引领:教师配乐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合作互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推荐展示,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落实“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培养语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鉴赏 ◆ 探究任务一:赏景———诗人如何观察庐山?(聚焦前两句) 自主圈画:默读前两句,圈出诗人观察庐山的角度。(横、侧、远、近、高、低) 小组合作:“我眼中的庐山” 活动: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小组内选择1-2个观察角度,描述你“看到”的庐山是怎样的。 示例:“我们组选择的是‘横看’,我们想象庐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非常壮观。” 汇报交流与朗读指导: 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积累的词语(如:连绵起伏、峻峭挺拔、气象万千)来形容,并带着这种想象和感受再次朗读诗句。 链接要素:诗人的观察给你什么启发?(多角度、全方位、连续变换位置)这正是本单元要求的“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形象化的描述,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发展“审美创造”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 ◆ 探究任务二:探秘———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聚焦后两句) 提出问题:诗人从这么多角度看了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思辨探究: 辩论小活动:“身在山中”是看清庐山真面目的优势还是劣势?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理解“局部”与“整体”、“置身其中”与“超然物外”的辩证关系。 哲理升华: 教师讲解“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