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 学年度上期高 2026 届 10 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16 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郊野”的聚 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推断该遗址( )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 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万国首领以手持玉璋的形式向夏禹表示 臣服。而频繁见诸殷周铜器铭文中的“扬”字(如图),正是一人下跪手持玉器上举之形。以“有夏”自称的周人,则在册命礼中将此种仪节发挥至极致。据此可知 ( ) 夏朝构建起严密的礼乐规范 B.殷周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趋同 C.玉器是早期王权的专属象征 D.周人借礼仪承袭强化政治认同 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 ( ) A.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B.文化取向的迥异 C.对货币统一的渴望 D.聚焦于经济问题 下表是对哪吒的形象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阶段性描述。哪吒形象的演变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 ( ) 佛教逐渐本土化的历程 B.中华文化本土性和凝聚性特性 C.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D.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9.1683 年,施琅向康熙递呈《恭陈台湾弃留疏》,批驳部分官员的“弃台论”,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盖筹天下之形势,务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施琅的主张 ( ) A.揭示了台湾的战略价值 B.突破了传统夷夏观束缚 C.体现了抚靖羁縻的政策 D.加强了海峡两岸的联系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赞扬南洋苏禄国(菲律宾)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同时也批评南洋的噶罗巴(爪哇)“贪饵酿祸”,印度因当地人“不察萌芽”而亡国。对于南洋巨变,他感叹道:“惜乎,筹远者之未早计也!”由此可知,徐继畲 ( ) A.推崇殖民扩张的强国道路 B.仍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 D.突破“师夷长技”的认知局限 据统计,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清朝灭亡,中国共借外债库平银约 12 亿两,但实收仅约 6.6 亿两,相当于借款原额的 54.8%。仅折扣一项,列强及利益相关人就拿走了将近 5.4 亿两,占借款总额的 45%以上。这充分说明 ( ) A.列强资本输出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晚清财政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C.国际金本位制造成中国利权破坏 D.财政危机是清朝灭亡的根源 12.19 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华盛顿建国”与“汤武革命”对接,塑造了以古代君主比 附的“英雄华盛顿”形象。而到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关于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表达转变为“国民建国”,华盛顿的功业“实赖有活泼特达之国民,各鼓其精神,各殚其才力”。这一变化表明 ( ) A.政治转型趋势日益深化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C.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思想文化全面繁荣 13.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上半叶,《尼布楚条约》在被重述、解释、宣传的过程中进入公众视野。民国时期,部分史家认为该条约是“割地之始”,而另一些观点则称其为“中国 唯一胜利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限 B.学界对条约文本的解读存在分歧 C.历史叙事受现实政治需求影响 D.清俄边界问题始终是外交的焦点 14.1925 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我们务必在反帝国主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