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德中学高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 1. 根据考古地层学理论,地层越靠上,时代越晚。下图为河南安阳某遗址地层图。据此推断,地层③中存在( ) A.彩绘陶器 B. 马车残件 C. 竹简残片 D. 青铜礼器 2. 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亳、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 A. 源于重建社会秩序 B. 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 C. 利于加强王权辐射 D. 说明国君权威增强 3. 在西周中期的倗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倗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倗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 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 C. 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4. 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 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5. 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见如图)。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 A. 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 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 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 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6.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包括成套漆器、丝织品、竹木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同时发现的T型帛画描绘出“引魂升天”的场景。当时的文献记载中有“形魄归地,魂气升天”,“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等。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 ) A. 符合道家追求的丧葬理念 B. 体现制度化的等级性差异 C. 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 D. 彰显神权支配的厚葬风俗 7.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 ) A. 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 B. 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 C.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D. 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 8.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说明,当时( ) A. 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 B. 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 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 D. 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 9. 史料记载,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诏令的颁布( ) A. 得益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大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C. 意在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D. 实现了民族文化封建化 10. 下面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关于羊、牛等与谷物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 ) “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芰。……凡秋刘草,非直为羊然,大凡悉皆倍胜” 《养羊篇》 “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