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编号:24113248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

日期:2025-10-16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政治制度,制度,国家,史料,地方,关系
预览图 12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内容中外史,体例通史 内容政经文,体例专题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丰富与拓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经济与社会生活》 从纲要到专题 1.学习内容 职 能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生活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1 课 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建构时间轴,准确标出内外服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制度建立的具体朝代。(时空观念) 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图片、文献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理解先秦时期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文献、图像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探究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趋势。(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了解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迁,领悟古人的政治见识和智慧,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古代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奠基与转型 创制与巩固 变革与发展 任务一:先秦时期是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的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问题1:材料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奠基———西周 奠基———西周 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奠基———西周 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 对象:同姓诸侯、异姓功臣、旧贵族 目的(作用):巩固统治 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 政体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纽带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 家国一体 孕育统一 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异:内外服制度是一种较为你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速读教材,结合【史料阅读】解读有关周厉王的事迹。 原始民主传统可以制约君主权力,最高集权尚未实现 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史记·周本纪》 情境研讨: 国人暴动 问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