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自己之歌 Song of Myself 惠特曼 品味诗中自由奔放的语言特点及反复、排比等手法,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析诗中“我”与万物的关系,理解“融合”的母题及泛生命观。 感受诗人对平凡生命的赞美之情,体会诗歌包罗万象的磅礴气势和内在张力。 理解惠特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初步认识美国诗歌的独特风貌。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浩渺时,是否留意过脚边的草叶、石缝中的蚂蚁?今天学习的《自己之歌》,将带我们重新发现平凡生命的伟大———一片草叶与星辰同辉,掌心关节让机器渺小,惠特曼用炽热的诗句告诉我们:万物平等,你我皆是奇迹的一部分。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01 WEN XUE CHANG SHI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自由诗之父”。他出生于1819年,成长于美国民主意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他的代表作《草叶集》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诗集之一,首次出版于1855年,并在之后多次增补再版。惠特曼的诗歌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由奔放的节奏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个体、自然、民主和人类生命的热烈赞美。他的作品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美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重要桥梁。 作者简介 《自己之歌》最初是《草叶集》的开篇之作,原题为《美国人瓦尔特·惠特曼之歌》,后改为现名。这首诗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美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进化论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同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个人自由与平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惠特曼以诗歌回应时代,表达了对人类、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草叶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首次出版于1855年。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诗集中的作品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 《自己之歌》是一首自由诗,属于现代抒情诗的范畴。它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格律和押韵形式,而是以自然流畅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自由诗强调个性表达和语言的开放性,常采用排比、重复、意象叠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诗结构上呈现出“扩张—回归”的循环模式,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包容与认同。语言风格豪放自由,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02 ZHENG TI GAN ZHI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 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 《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题目解读 自 己 之 歌 (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认识自我 赞美万物 颂扬自我 意识觉醒重视自我 (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内容梳理 作品鉴赏 03 ZUO PIN JIAN SHANG 作品鉴赏 诗歌第一节列举了哪些事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片草叶 一只蚂蚁 一粒沙 鹪鹩的卵 雨蛙 藤蔓四延的黑莓 母牛 一个小鼠 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共同点:平凡微小,造物者精心打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