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 2. B 3. ①. 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 ②. 死而复生的能力 ③. 获得蛇的庇佑(每空 1 分,共 3 分) 4. 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 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共 4 分) 5.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 理解困难。 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 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 者兴趣。(每点 2 分,答满 3 点即可,共 6 分) 【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蛇意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图腾崇拜到汉代的文化演变。文章结构严 谨,先以《山海经》等文献铺陈人首蛇身的神灵形象,再通过闻一多《伏羲考》阐释“拟兽化-拟人化”的演进 逻辑,最后落脚于闽越地区的蛇崇拜遗存。材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引用大量典籍佐证,又穿插“愚公移山” “蛇门”等典故增强可读性,通过蛇地位升降的叙事,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变迁。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早出现在汉初”错误。原文“可见在距当时将近 300 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 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故选 C。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错误。愚公移 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C.“该族群至今仍保持 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 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 族群尚有畬族,‘畬’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畬族由古闽族 发展而来,与“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畬族依旧信奉蛇神。D.“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 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 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故选 B。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原文“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 全人形这个过程”描述了神灵最终演变为全人形的三个阶段,因此可填写“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第二空: 原文提到古人观察到蛇的蜕皮和冬眠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此处 强调蛇的“死而复生”能力,因为蜕皮后“宛若新生”直接指向这种特性。因此可填写“死而复生的能力”。第 三空:原文指出古人希望与蛇这类神奇生物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先民 自称蛇的后代时,目的正是为了寻求保护。因此可填写“获得蛇的庇佑”。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 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可知,古人因对蛇的敬畏与神 奇能力的想象将蛇神化,根据蛇的特点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由“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 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