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 / 5 /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编号:2415319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1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观点,孟子,学生,阅读,引导,性善论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归纳整理重要实词“事”“恶”“苟”,虚词“所以”“之”“者”“也”“以”“是”和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做笔记、做评点等方法,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用表格梳理辨析诸子人性论观点异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略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厘清孟子的性善论观点;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感受本文逻辑严密的同时富有文学色彩的论述风格,学会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指出本文论证瑕疵,促成学生养成思辨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加文本的理解,体会孟子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言辞犀利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与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同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拓展阅读、讨论,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孟子的评价,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归纳整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略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厘清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感受本文逻辑严密的同时富有文学色彩的论述风格。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孟子的评价,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领略诸子思想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的学习。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1. 首先一起做个文言理解力考查,老师介绍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人性论观点,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文言表述所对应的观点。时间 1 分钟。 学派 代表人物 人性论观点 具体表述 墨家 墨翟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儒家 告子 无善无恶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儒家 孟子 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儒家 荀子 性恶论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好色焉,……” “化性起伪” 教师解读: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创始人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教育必须慎重选择。 “什么是人性”,告子说:食色是人类保持自己生存和延续后代的两种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而作为孔子儒家学说主要继承人之一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人性本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个善端,将这四个善端经过后天大力的教育来扩充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 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性善论”显得软弱无力。同为儒家学派继承人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强调人性改造的“性恶论”。他认为通过教化和引导,可以“化性起伪”,使生性恶的人转向具有善的道德行为。 同学们都能找到文言相对应的观点了么,看来我们是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的。读了以上观点,你更同意哪个观点呢,如果开展一场辩论赛,你又将如何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辩护呢。 今天我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