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01.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观察示意图和数据分析,能够阐明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说明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过程(过滤和重吸收)的功能相适应。 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数据表,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推测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功能。 能够基于证据和逻辑,构建并描述尿液形成过程的动态模型,培养模型与建模的能力。 3.科学探究: 能够对实验数据(成分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合理结论。 4.社会责任: 关注肾脏健康,养成及时排尿、合理饮水的良好生活习惯。 通过了解血液透析和器官捐献,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作用,初步形成关爱生命、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02.教学重难点: 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尿液形成的过程(过滤和重吸收)。 难点:通过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0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血液透析视频、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尿液形成演示动画、血液流经肾单位成分对比表。 04.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情———(约5分钟)。 1.案例介绍:18岁女孩因长期喝饮料出现血糖升高、消瘦、肾衰竭等症状。 2.提出问题:“喝饮料为何会引发肾脏疾病? 3.引入课题: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否则会毒害身体。排尿是最重要的排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震撼的视频情境,引发学生共情,深刻体会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渗透“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 (二)探究一:泌尿系统的组成———(约10分钟)。 1.自主观察:出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描述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并推测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3.汇报与精讲: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和完善。 核心追问:“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引导学生找到肾动脉和肾静脉,建立血液循环与泌尿系统的联系)。 指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核心器官,引出其内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推测,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立“泌尿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与功能观,为学习尿液形成打下基础。 (三)探究二:尿的形成和排出———(约15分钟)。 1.模型演示:教具演示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血液流经肾单位后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2.任务驱动(科学探究): 呈现数据:出示“血浆、肾小囊内液体(原尿)、尿液”三种液体的主要成分含量数据表。 基础问题(比较血浆和原尿):两者成分有何异同?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升高,水量略有增加,说明排尿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有多余的水。) 推理问题(比较血浆和原尿):两者的成分含量有什么显著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同血浆相比,原尿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其他含量不变,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具有选择滤过作用。) 推理问题(比较原尿和尿液):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 3.归纳概括(化解难点):利用FLASH动画,直观演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发生“滤过”和“重吸收”的动态全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尿液形成的两个关键阶段: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推理演绎:角色扮———请你来做家庭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