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 第3课 叠山理水 / 编号:24200280

第二单元第3课 叠山理水课件(共54张PPT)-(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日期:2025-10-26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建筑,博物馆,苏州,设计,园林,传统
预览图 12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课件网) 叠山理水 知识回顾: 借景,就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 借景的方式主要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令而借。 园林中“借景景象”是“借景”的对象,但并非是“借景设计”的对象。借景景象往往“属他”,大部分位于园外,且其自身无法通过造园活动进行控制和改造,而只能被动地纳入园内,如远山、明月、霞光等,因此借景景象只是借景设计的目标物(借纳之景,收纳之象),是借景设计开展的依据之一,而并非设计的对象。 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而言,就是建筑在园林中的位置。建筑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及作用等诸多因素决定,同时还应考虑园林造景的需要。 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很多,亭、台、楼、阁、堂、轩、榭、廊、舫等,形态各异。 讨论了“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并结合它四周的建筑、景色,讨论这一说法的依据。 探究了在平面图上画出你认为最佳的观赏路线,说一说你的理由。 【本课情境】 融传统与现代设计为一体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建筑相互呼应,呈现出一种布局上的美。你知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苏州博物馆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 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一座苏州博物馆,半部江南园林史 。 任务一 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左图中的太湖石能否和上图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应该如何应用?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