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教科版(2024) / 二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地球家园 / 7.夜晚的月亮 / 编号:24246386

《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31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形状,月相,月亮,图片,观察,地球
预览图 3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月光侦探·揭开夜晚守护者的面纱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9. 宇宙中的地球 2.学习内容: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 9.2 地球绕地轴自转 3.学段目标:1~2年级学生能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三、教材分析 《夜晚的月亮》是本单元“地球家园”主题的延伸与补充,旨在引导学生将目光从白天引向夜晚,认识地球家园的另一位重要伙伴———月球。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知道其每天的形状是变化的,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本课是对“地球家园”概念的完善,帮助学生建立“地月系统”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感受昼夜交替下家园的不同面貌。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月亮有不同形状(月相),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比较月亮形状的不同;能基于观察,对月亮的形状变化提出自己的想法。 3.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排序等活动,探究月亮的形状变化。 4.态度责任:感受宇宙的神奇与美丽,激发持续观察月亮的兴趣;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萌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亮有不同形状(月相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一抽象概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清晰的不同月相图片、月相变化动画视频、月球表面环形山特写图片、中国探月工程如“嫦娥”系列的图片或短视频);手电筒、乒乓球(涂黑一半)、小球(模拟地球);月相卡片排序套材(每组一套)。 2.学生准备:《月光侦探观察日志》(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彩笔。 3.环境布置:教室可稍作遮光,营造夜晚氛围,张贴一些星空或月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夜间接力 教师活动: “亲爱的‘地球家园小侦探’们,太阳这位‘光明使者’下班后,我们的家园就陷入一片黑暗了吗?(不是)看,是谁悄悄爬上了树梢,为我们洒下了温柔的银光,默默地守护着夜晚的地球家园?(展示皎洁的满月图片)对,就是月亮!今天,我们将化身‘月光侦探’,去揭开这位夜晚守护者的神秘面纱,完成白昼与夜晚的完美接力探索!” 学生活动: 被优美的语言和图片带入夜晚的情境,对“月光侦探”的角色和“夜晚守护者”的比喻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延续单元情境,以“夜间接力”自然地从第6课的太阳过渡到本课的月亮。用“夜晚守护者”的比喻赋予月亮拟人化的亲切感,激发探究欲。 (二) 探究活动一:多变的月亮脸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出示一组清晰的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图片。 2.引导性提问: “这位守护者好像很会变魔术!请各位侦探仔细观察,它的‘脸’每天都在一样吗?(不一样)” “你见过哪些不同形状的月亮?像什么?(像小船、像眉毛、像圆盘)” “科学家把月亮不同的形状叫做‘月相’。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月相朋友吧!”(教师指图介绍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等名称) 3.小组合作排序:分发月相卡片,小组合作尝试将月相卡片按照变化的顺序排列。 4.播放视频:播放一段简短的月相变化动画,验证学生的排序结果。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经验描述月亮的形状。小组协作,动手尝试排列月相顺序,并通过视频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合作排序、动画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月相变化”的概念,体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讲解为观察提供科学术语支撑。 (三) 探究活动二:月相变化之谜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月亮为什么会变脸呢?它本身会像灯泡一样发光吗?(不会)它的光来自哪里?(太阳)” “既然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