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古诗词诵读 / 书愤 / 编号:24271960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陆游,诗歌,中原,教学,世事,靖康
预览图 3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鉴赏中品味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感受词人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陆游的赤子之情,传承诗人及作品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感受诗情。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深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学过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诚自己的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 今天我们就走进陆游,一起来研读《书愤》,体会诗人的另一种爱国情怀。 (二)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 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变(靖康之难)前一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陆游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受到秦桧排斥而仕途不顺。秦桧去世以后陆游才开始走上仕途。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时代,朝廷偏安一隅,皇帝只图享乐,奸臣力主投降,主张武力抗金,收复中原的陆游一再遭受打击排挤,多次被罢官,只有过几次短暂的军旅生活。 晚年的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写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走进文本,初读诗歌 (1)请学生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字音,体会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解题和诗歌大意 题解: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含有作者诗歌情感的字词,我们要重读,如“世事艰”的“艰”,“气如山”的“气”“空自许”的“空”“谁堪伯仲间”的“谁”。重读是为了强调。 活动一:陆游之“愤” (1)读诗歌,品愤意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2)文本鉴赏,因何事而“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空自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