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 / 5 /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编号:24272029

《人皆有不忍仁之心》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人皆有不忍仁之心 适用对象 B层学生 教科书 书 名: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的性善思想及其与仁政思想的关系。 2. 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孟子“四端”理论及其目的。 2. 练习写作论述文片段。 教学难点: 1. 理解儒家经典思想,树立民族自豪感。 2. 论述文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完成字词消消乐游戏) 展示“孺子将入于井”的视频。 (师引导:视频停在了这里,你们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做?) 你们的这种反应不正是我们课文里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吗?看来我们被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中啦!那我们快来看看,孟子具体是怎么论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 二、齐读课文,理顺课文思路,理解课文观点。 任务1:理解课文,挖掘思想精髓,理解儒家思想的务实性。 首先,齐读课文,并理顺文章字面意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读课文: 1.孟子开篇就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叫什么? (师明确:这叫“开门见山,明确论点”) 接下来,孟子举了个例子,说“先王有不忍仁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进而还给出了一个判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顺理成章,无可辩驳。这就是孟子的论述技巧。你能反驳吗?大家看看哪一步你可以否定? 2.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便是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后得出结论,无“四端”者非人,进一步强化了“四端”的重要性。 3.第三环节,把“四端”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扩而充之”后将发展为“仁义礼智”,进而,孟子又进一步推导,人人皆有四端,如若说自己不能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行,或者告诉他们的君主不能实行仁政的,那就是在戕害自己和君主。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知识分子必须要读的书,那我们今天有没有继续读的必要哪?也就是说,《孟子》的思想对今天还有意义吗?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今天这篇课文里的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没有意义哪? 板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端”———将“四端”扩而充之,可保天下 三、思考: 同学们看看,核心概念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是一篇论述文,论说文一般来说都有一个核心概念。核心是“四端”。“不忍仁之心”只是“四端”之一,其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四端”,后面的“扩充”是“四端”的延伸,是证明“四端”的意义和作用的。) 问题1:什么是“四端”?“四端”在现代人身上有没有体现? (教师提示:恻隐之心———美国大学生游行反对以色列人屠杀巴勒斯坦人 虽然前些年有“扶不扶老人”的激烈讨论,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会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羞恶之心———我们做错的事情,不愿提起 辞让之心———公交车上有“爱心专座”,大多数人坐车还是会让座给老弱 病残孕。 是非之心———在以色列驻美大使馆门前自焚的美国军人亚伦布什内尔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