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学习之道,悟思辨之理” ———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单元基本信息 信息类别 具体内容 单元名称 寻学习之道,悟思辨之理 教材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 学习之道 对应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时安排 12课时(含2课时辩论活动、1课时写作指导课) 适用年级 高一 二、单元解读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首个 “思辨类阅读与表达” 单元,以 “学习之道” 为核心主题,精选 6 篇古今中外经典文本,涵盖文言议论名篇、现代杂文、外国随笔等多种文体。其中,荀子《劝学》、韩愈《师说》从传统视角阐释学习的价值、方法与师道意义;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鲁迅《拿来主义》以犀利笔触批判不良学习与文化态度,传递思辨精神;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王佐良《上图书馆》则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探讨读书的意义与路径。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需在梳理文本观点、掌握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深化对 “学习” 的认知———不仅理解学习的传统内涵,更能结合当代学习现状,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同时,初步掌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能力,如逻辑分析、辩证评价、针对性议论等,为后续高阶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劝学》《师说》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如“劝”“已”“师”“道”)、虚词(如“而”“于”“其”)及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思辨文本,背诵这两篇文章。 赏析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如《劝学》的比喻排比之美、《反对党八股》的通俗诙谐之趣、《拿来主义》的辛辣讽刺之味,学习运用生动、精准的语言表达观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6篇文本的论证思路,区分“立论文”(如《劝学》)与“驳论文”(如《拿来主义》)的差异,掌握“破立结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能分析其论证效果。 针对文本观点与当代学习现象(如“内卷”“碎片化阅读”“重分数轻能力”)进行辩证思考,提出有依据的见解,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思辨性文本的逻辑之美———如《师说》的层进式论证、《反对党八股》对“八条罪状”的精准批判,感受“理趣”与“文趣”的融合。 结合个人学习体验,创作具有针对性的议论片段或短文,在表达中体现思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中国传统“学习之道”的精华,如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坚持、韩愈“尊师重道”的理念,理解其在当代的价值。 借鉴中外学者的读书经验(如黑塞“以兴趣为前提”、王佐良“图书馆浸润式阅读”),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读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四、单元学习情境 学校拟举办“‘学习之道’文化节”,包含“经典研读会”“主题辩论赛”“征文评比”三大板块。作为高一学生,需以“文化节参与者”身份完成以下任务: 研读单元6篇文本,梳理古今中外“学习之道”的核心观点,为“经典研读会”准备分享材料;围绕“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校系统学习还是社会实践学习”辩题,组建队伍参与辩论,展现思辨能力;针对当代学习中的现实问题(如“如何避免无效学习”“如何平衡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撰写《“劝学”新说》主题征文,参与评比。 五、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分课时实施) 任务一:经典初读———走进“学习之道”(3 课时) 课时1-2:《劝学》精读 环节 活动设计 目标达成 课前预习 完成“文言字词梳理学案”:标注“劝”“已”“中”“假”“积”等关键字词的含义,翻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重点句子。 积累文言知识,初步理解文本内容 课中活动1:诵读感知 1.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教师范读,关注停顿(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与语气(强调“学不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