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静女 通过任务一,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人公的形象及情感。 通过任务二,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通过任务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1.请简要概括本诗各章的中心意思。 第一章 写“我”赴约前往,却不见静女,“我”搔首踟蹰。 第二章 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章 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上是“我”认为静女美。 2.请简述“彤管”在诗中的作用。 ①“彤管”在诗中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②诗歌反复赞颂彤管(荑草)的美丽,事实上是借彤管来抒发对“静女”的爱。 明结构 《静女》 相候 相约 相赠 相悦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任务一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人公的形象及情感 析重点 1.[情境]美好的爱情被我们的祖先写入诗歌,流传久远。从《诗经》到《古诗十九 首》,一首首爱情诗,或美好,或幽怨。现在的我们读起这些诗篇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爱情。从前的爱情是怎样的呢? (理解主人公形象及情感)《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形象分别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①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心思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女子形象。 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爱而不见”表现出女主人公心思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的形象特点。同时,她又是委婉含蓄的,这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草”的描写表现出来。 ②男主人公是一个憨厚且有爱心、诚心、耐心的,值得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男子形象。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从男主人公如约而至可以看出他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搔首踟蹰”,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2)情感:歌颂了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 《静女》是一首民间情歌,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按照常理,色红而光亮的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从男主人公的赞美中可以看出来,在他的心中,荑草更贵重。 男主人公称赞彤管只说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称其“洵美且异”,认为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幸福甜蜜。 2.(分析、把握诗歌内容)为什么男主人公更喜欢普通的荑草 “洵”即诚然、实在,“异”即与众不同。显然,男主人公欣赏的不是荑草的外观。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女主人公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赠送给男主人公的,寄托了女主人公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此,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男主人公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女主人公借荑草以传情,男主人公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印。并且,由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静女》的每一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1)第一章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 姑娘“爱而不见”,“我”急得“搔首踟蹰”,把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出来。这里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的挚感情。 (2)第二章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和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3)第三章运用赋的表现手法。 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荑草,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荑草后的欣喜与幸福,也表达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说怿女美”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