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写时间: 2025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25 年 月 日至 日 年级: 6年级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题 节能路灯与逻辑运算控制 共1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初步理解通过逻辑运算实现控制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声音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及使用方法。 2. “与”逻辑运算的核心含义,以及在声光控制路灯中“环境光暗且有声音”的双重控制逻辑。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与”逻辑运算原理,并将其与实际的路灯控制场景结合。 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教 学 过 程 课前、课中反思 一、导入新知 1. 情境提问:师:“同学们,每天傍晚放学走在校园楼道里,灯是怎么亮起来的呀?”“如果楼道灯一直亮着,会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有人经过会亮”“一直亮浪费电”等答案,引出“节能控制”的核心话题。 2. 引出课题:师:“如何让路灯像楼道灯一样‘聪明’,没人时不亮、有人时才亮,实现节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能路灯与逻辑运算控制》,一起揭开其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声音传感器 (1)引入知识点:师:“楼道灯能‘听’到我们走路的声音就亮起来,就像有了‘耳朵’,这个‘耳朵’就是声音传感器。大家猜猜它是怎么工作的?” 明确原理:声音传感器能捕捉环境中的声波,将声波这种机械信号转换成电脑能识别的电信号,从而让设备“感知”到声音,实现控制。用“话筒将声音转成电信号录下来”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2)观察认知:播放PPT,依次展示声音检测示意图(标注“声波→传感器→电信号”流程)、独立声音传感器模块(标注“信号输入端、输出端”)、主控板集成传感器(圈出传感器位置)。 实物展示:教师拿出独立传感器模块和主控板,让学生轮流观察,触摸传感器表面,提问:“这个小小的模块,哪个部分可能是‘听’声音的?”(引导关注感应区域) (3)探究实践:①分组分工:每组确定操作员(连接设备)、记录员(记录数据)、发言人(分享发现)。②任务说明:指导学生对照课本P52-53,连接声音传感器与主控板,打开检测程序。③分层操作:基础任务———拍手、说话、安静时,观察主控板显示的传感器输出值变化,记录在表格中;提升任务———比较“轻声说话”和“大声拍手”的数值差异,思考“声音大小与输出值的关系”。④成果分享:邀请2-3组发言人分享记录结果,教师总结:“声音越大,传感器输出值越大;没有声音时,输出值最小。” 2. 设计制作声光控制路灯模型 (1)引入逻辑需求:师:“如果只有声音传感器,白天拍手时路灯也会亮,这还是节能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同时满足‘天黑’和‘有声音’两个条件,路灯才该亮”。 (2)理解控制原理:播放PPT控制原理示意图,分步讲解:第一步,环境光强度低于阈值(展示“月亮星星”图标,说明“天黑了”);第二步,检测到声音(展示“人走路”图标,说明“有人经过”);第三步,两个条件都满足,路灯亮起(展示“人在路灯下”图标)。 (3)核心提问与讲解:提问:“路灯的开关由哪两个变量共同控制?”(预设答案:环境光强度、声音强度) 逻辑转化:师:“光强度和声音强度是‘连续变化的量’(比如光有亮有暗),怎么变成‘亮或不亮’‘有或无’的控制信号呢?”讲解“阈值比较”:设定一个“标准值”(阈值),光强度低于阈值→记为“真”(天黑),高于阈值→“假”(天亮);声音强度高于阈值→“真”(有声音),低于阈值→“假”(无声音)。 “与”逻辑讲解:用“两道门都打开才能通过”类比,说明“与”逻辑———只有两个条件都为“真”时,结果才为“真”(路灯亮);只要有一个条件为“假”,结果就为“假”(路灯不亮)。展示“与”逻辑积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