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子来时新社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晏殊 梨花落后清明 作者简介 晏殊(公元991年—1055年)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宰相词人”之称。晏殊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他的人生的特点就是“少年早贵”。虽然晏殊原本也是出身于草根,并不是天生的富二代,但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到14岁的时候,他老家江西的长官就以神童的名义,推荐他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15岁就被宋真宗赐同进士出身,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官至六品,后来更是成为北宋初年的一代名相。晏殊就是“成名要早”的典范。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破阵子 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 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词 牌 初读感知 节奏划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词语解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诗文大意 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燕语莺声的美丽春景。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 清新明快闲情雅趣 春景图 词文分析 1.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点明季节:用“燕子”“梨花”两个典型意象渲染出秀美明丽的春景。 词文分析 2.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两句有什么作用? 奠定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为下片人物的出场和“斗草”作了铺垫。 词文分析 3.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从视觉,听觉上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绘声绘色。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词文分析 从视觉,听觉上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绘声绘色。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不是实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三四点”写出了碧苔的稀疏,“一两声”突出了黄鹂声音的若断若续。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有生机的意境。 4.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 “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古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