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登 高 杜甫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愈:“不平则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人为什么登高?有关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作者介绍 杜 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介绍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作品介绍 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登高》《春望》《北征》《饮中八仙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名句积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凄楚、悲伤 孤独、沉郁 悲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朗读指导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 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