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以解牛之法 窥探道合自然 庄子 同学们,你认为怎样才算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情景导入 最高? 最快? 最强? 素养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划分文章层次,分析结构。 审美发现与鉴赏 鉴赏说理艺术,分析“解牛之道”的三个阶段。 文化传承与参与 结合资料,了解庄子及其主张,分析其认识的现实来源,并思考庄子思想的启发意义。 初读课文, 划分文章层次 任务一: 1.明确字音 庖丁( ) 膝之所踦( ) 砉然( ) 騞然( ) 盖至此( ) 批大卻( ) 导大窾( ) 技经肯綮( ) 大軱( ) 发于硎( ) 有间( ) 謋然( ) páo yǐ xū huō hé xì kuǎn qìng gū xíng jiàn huò 2.解题 庖丁解牛 ①庖: 厨师。 ②丁: 厨师的名字。 ③解牛: 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资料补充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资料补充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3.文学知识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文学知识 《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聆听范读,把握字音与断句,初步感悟文本内容。 4.尝试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内容。 层次 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 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以及文惠君的赞叹。 写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以文惠君的话点明寓意。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二: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介词:替、给 剖开、分割 所+动词=名词译为:……的地方 依,靠 名作动,踩 用膝抵住 通“响” 进 符合 又 节奏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一个姓丁的厨师给梁惠王解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