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编号:21499219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日期:2025-09-18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刘邦,西汉,政策,教师,楚汉,汉初
预览图 2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的相关史实,知道汉初的几位皇帝顺序。 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教师提问: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根据教材,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 学生回答:刘邦和项羽。刘邦取得胜利。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教师提问: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教师提问:刘邦战胜项羽有哪些重要原因 学生回答: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教师讲解: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最终取得了胜利。项羽方面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缺乏战略支援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 教师提问: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学生回答: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即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3)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1)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教师讲解: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探究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讲解: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这一政策是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国家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归纳汉高祖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学生回答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