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第3课,上承洋务运动的器物探索,下启辛亥革命的制度革命,聚焦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实践。教材以“民族危机→思想觉醒→变法实践→历史影响”为逻辑主线,通过公车上书、维新运动开展、百日维新等核心事件,展现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到变革的探索历程,揭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在沉沦中不断寻求出路的曲折性,以及不同阶层应对危机的差异化选择。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过洋务运动等近代化探索内容,对“向西方学习”有初步认知,但对技术到制度的探索升级逻辑理解不足。他们通过影视、书籍对“戊戌六君子”等故事有感性了解,却易混淆史实与演绎,对维新派制度学习的深层原因、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等缺乏理性分析。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对“民族危机与变法紧迫性”“资产阶级局限性”等概念的理解仍需具象化支撑。可利用《时局图》《天演论》等史料及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引导从历史背景切入分析事件本质。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的背景与意义;百日维新的内容与影响;戊戌变法的败因与意义。 五、教学难点 理解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本质区别,分析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表格归纳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对比学习、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展示《时局图》,图中熊、虎、鹰等动物分别代表哪些国家?它们环伺中国的场景,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危机? 【导入】此前,地主阶级洋务派怀着自强、求富的理想,试图扭转中国衰败的局势,可甲午海战的炮火无情地击碎了这一切。在这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是哪一阶层挺身而出,又将以何种方式点燃救国的希望之火?让我们一同走进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 【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通过《时局图》激发危机意识,关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历史衔接,为学习戊戌变法运动做好铺垫。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背景 【引导】出示《马关条约》的签订图、《马关条约》的签订图、洋务派图,请学生材料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回答】①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西方技术不足已救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运用史料实证法,让学生从历史背景切入理解变法的紧迫性,落实唯物史观 领导人 【提问】你们知道这场战争的领导人吗? 【引导】出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所知内容举手发言介绍康、梁二人。 【引导】他们是什么派?生答后释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