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卷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 春江花月夜 课题: 春江花月夜 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欣赏《春江花月夜》,感受作品幽美恬静的意境、平和恬淡的审美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力。 2、体验中国民族器乐意蕴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 3、感受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记住主题旋律。巩固民族五声音阶、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了解“换头和尾”创作手法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选择对“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渔歌唱晚”等4个段落进行比较赏析,通过对作品的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最后通过完整欣赏演奏视频,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相关知识和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欣赏水平。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电钢琴 木鱼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导入 1、吟诵古诗词 全班一起诵读古诗《春江花月夜》前4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请学生谈谈诗词的意境(优美) 介绍:这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前4句,诗词韵调优美、意境空明,是我国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作。 2、听古曲《春江花月夜》主题 交流,聆听音乐的感受(优美) 引入:这是我国经典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诗词与音乐都很优美,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有相通的美感。 二、视唱主题 1、跟老师划拍视唱,感受旋律的特点:婉转细腻。 2、跟琴视唱,寻找乐句结束音与起音的特点(前后统一),体验鱼咬尾的乐句发展手法。 3、熟练视唱,唱准以(123)为主的结束句: 排列音阶,明确乐曲调式:民族五声商调式: 4、即兴加上诗词唱一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唱出婉转细腻的优美之情。 三、分段欣赏 (一)作品发展简介 古曲《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为多段体套取,每一乐段都有文学标题。 下面我们选择几个代表性乐段分段欣赏。 第一段“江楼钟鼓”(引子+主题) 1、听,感悟体验乐曲的意境(平和宁静), 联想江上的画面(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微波荡漾,小舟泛江,春天夜晚的江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2、边听边唱,体验演奏形式(民族管弦乐),明确主奏乐器(琵琶、洞箫)。 3、认识两种乐器,特别是琵琶模拟了江边的钟声,揭示本段标题“江楼钟鼓”。 第二段“月上东山”变奏之一 1、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注意与主题相同的乐句 谈话交流:旋律不断上升,联想仿佛看到了江上月亮的慢慢升起,所以标题为“月上东山”。 2、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交流:唱一唱结束句(合尾) 再唱一唱开头乐句(换头) 总结:第三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后面的乐段都用到了这种创作手法。 观察开头起音,发现与前一乐段尾音的相同特点,所以乐段之间也采用了“鱼咬尾”。 鱼咬尾、换头和尾使乐段之间连接紧密,完整统一。 第五段“渔歌唱晚” 听,乐曲的情绪变化(愉快或欢快),速度的变化(由慢到快到慢) 再听,休止符处加入木鱼的节奏,感受旋律的特点(歌唱性) 情境:渔民高高兴兴打鱼归来, 请你为乐段起一个合适的标题,交流后揭示标题“渔歌唱晚”。 第七段“欸乃归舟” 1、结合表格听乐曲速度、力度、乐器数量的变化,联想声音与场面。 速度 力度 乐器数量 慢-快-慢 弱-强-弱 由少到多 交流完成表格: 联想声音:划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