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月考专区 / 高一上学期 / 编号:22023158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8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习俗,社会,户数,变化,封泥,死者
预览图 5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重庆市渝西中学高2027届高一上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6分) 1.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遗址中发掘的公共墓地埋葬着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带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装饰品,还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没有带殉葬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阶级对抗渐趋激烈 B.社会组织能力强大 C.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四分历和古六分历。四分历采用置闰法,确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5日;古六分历把一回归年分为若干等份,每一份用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来标志它。这些天文历法成就的取得,根本上得益于() A.战争的客观推动 B.诸子百家的争鸣 C.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古代封泥直接反映了古人的玺印原貌,右图是秦朝一种官印的封泥,为当时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由此可知,秦封泥( ) A.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B.有助于文书的秘密传递 C.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D.保证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4.(原创)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然而此时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基于此,西汉初年() A.盐铁官营、以民争利 B.郡国并行、加强皇权 C.无为而治、提倡节俭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东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了东晋时期() A.割据势力的衰弱 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C.士族势力的强大 D.高门士族争夺政权 6.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依据儒家六经,制定声律。次年四月颁布仿照中原律令而治的新律令。这些举措() A.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B.推进了鲜卑政权封建化 C.推动了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D.全面传承了汉民族文化 7.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8.下表反映了821-84年唐朝的户数(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变化B.土地兼并之风盛行C稻麦复种制普及D.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时间 户数 长庆元年(821年) 2375805 宝历年间(825-827年) 3978982 大和年间(827-836年) 4357575 会昌五年(845年) 4955151 9.(原创)右图为辽墓室壁画《契丹人引马图》,该壁画可以佐证() A.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B.辽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 C.北方地区游牧生活场景 D.辽宋之间榷场贸易兴盛 10.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 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A.掌握地方的军权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负责官员的考核 D.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11.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 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 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 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 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12.(原创)元朝名臣程矩夫(注:南宋降臣)称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宜罢诸处行省,立宣抚司”;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