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湛江期末)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元代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呈明显的北移势态。北方的书院上升到67所,绝对数比宋代多3.5倍以上。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南方的经济逐渐衰退 D.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 2.19世纪早期,西方首次建立了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大学教师是科研工作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这种做法( ) A.率先在美国大学中出现 B.促成了大学职能的转变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导致大学倾向于世俗化 3.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4.大学的校训不仅代表着一个大学的风格,也呈现出它的办学理念。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这表明( ) A.中外大学教育理念相似 B.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 C.两所大学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 D.两所大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 5.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 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6.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该材料说明( ) 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 C.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 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 7.约15世纪中叶,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这一发明( ) A.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B.带来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 C.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 D.促进了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转型 8.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历史著作、儒家经典和话本,还包括农业、占卜和药学等手册。老百姓可读到以前只有专家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自行举行葬礼、占卜,或为家人开方抓药。这说明( ) A.雕版印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 B.宋朝社会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C.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 D.宋代出版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9.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的作用不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于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以来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10.1912年7月,京师图书馆规定:“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1917年又作出“阅览室设有投函箱,阅览者如曾见有用图书为本馆所未备者,希即投函相告,本馆当量财力之所及,尽先购买”的许诺。上述举措( ) A.适应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需要 B.为开启文化大众化提供了保障 C.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D.意欲构建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念 11.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