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阅读】 新七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2024) 第1课《邓稼先》阅读考点:引用 课表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品析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分析句子所引用的内容,要注意其在刻画 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邓稼先》这一课学习“引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是初中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样频繁出现,但其表达效果不容忽视。学习引用,需注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即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引用的概念 引用:引用现成语句、典故、诗词歌赋等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方法。根据引用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引用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引用名言警句、权威论述或众所周知的事实等,能使文章更有力、更令人信服。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 例如引用一些奇闻异事或优美的诗词歌赋等,能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文章更简洁、更有文采。 例如引用一些精炼的语句或典故等,能用更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常见考查形式 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引用的作用。 答题思路 答题时,先点明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分析引用的具体内容(直接引用要具体到原文,间接引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也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联系? 答题模式 文章引用了……(具体内容),……(作用,例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表达更简洁)。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专项训练 一 【2023·天津·中考真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