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3 《史记》司马迁 授课人 司马迁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式,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清“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把握起伏跌宕的情节,分析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细节,以及鲜明的对比等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正确认识项羽、刘邦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客观评价有关人物。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史观。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我国史书体例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史书体裁。如《汉书》等。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 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的史书,如《国语》、《战国策》。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的史书,如《史记》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断代体 通 史 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司马谈之子,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 因替李陵投降之事辩护而遭受宫刑,此后担任中书令,他奋发图强,继续完成所著的史书。 他以“探求天人之际,贯通古今之变,形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见解,创作了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被誉为历史之父。 《史记》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耗时14年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二十五史”之首 “前四史” “史学双壁” 与《资治通鉴》合称 “二十五史”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 “前四史” 中华民国 共和国 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 全书130篇,共52万余字,比《淮南子》多39万5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28万8千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本纪12篇 世家30篇 列传70篇 表10篇 书8篇 本纪 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 贵族王侯兴亡 列传 名官名人言行事迹(最后一篇为自序) 表 各历史时期简单大事记 书 各典章制度 三、故事背景 “天下苦秦久矣”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刘邦(48岁)在沛起义。 拥立“楚怀王”,结成反秦联盟,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秦军主力。 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三、故事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