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自《聊斋志异》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以知人论世。 1 抓住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 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3 课堂导入 《明朝小史》中提及,枫桥有一位负责粮食管理的低级官员,在郡县官员的迫使下,以一匹良马换取了一只擅长斗虫的蟋蟀,意图进贡给皇帝以供娱乐,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如何,让我们在本节课中揭晓。) 假如别人用一匹骏马和你换一只小虫,你愿不愿意换呢?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人尊称聊斋先生,籍贯山东淄川(现属淄博市)。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族。 蒲松龄才智出众,学识渊博,19岁时便在科举考试中连续获得县、府、道三级的第一名。然而,此后他多次应试不中,直至71岁才被补授为岁贡生。他的一生颇为困顿,长期依靠教书为生。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他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先生讲书图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志异》指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了解作品 是书斋名称 是记述的意思 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 “志” “异”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了解作品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如:《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1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2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3 该书自序:“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相关评价 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解读题目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纺织,故实为督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 梳理情节 (结合文本并观看视频梳理情节) 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 开端(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觅促织。(山穷水尽)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得促织。(柳暗花明) 高潮(5-7):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大起大落) 结局(8):成名献促织得福。(因祸得福) 尾声(9):作者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1)祸源宫中戏促织,县令媚上害民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注释】 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尚:崇尚,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