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三单元 增强法治意识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1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治科学的内涵是什么? 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与成就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总目标 想 一 想 【微视频】 普法宣传,知法守法从我做起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法治社会,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每个人都可以依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见义勇为行为可以免责: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 居住权保障老人住房权利:《民法典》首次在用益物权中增加居住权,规定房子只要设立了居住权,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长时间乃至终生居住。 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确立了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在法律指引下,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依法行使权利、行义务,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社会和谐有序。 学校安全保障义务:在学校等公共场所,管理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高空抛物治理:《民法典》完善了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明确了物业公司有安全保障义务,增加了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权和调查义务。 擅自变更房屋功能需恢复原状:在房屋装修和使用过程中,业主不得擅自变更房屋功能或用途。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法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法律平等,所有人都要依法行使权利、胆行义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追究。法治之下,经济更繁荣,文化更灿烂,环境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夫妻共同债务的区分:《民法典》规定债务需“共债共签”,防止了夫妻一方恶意或者与第三人串通损害配偶的合法权益。 善意施助者免责: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新中国法治建设是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找到了正确的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我国法治建设的最大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这些决策和部署都体现了我国在选择法治道路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 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