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想政治 / 高教版(2023)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本册综合 / 编号:22540847

前言

日期:2025-04-03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道德,法律,法治,社会,律的,行为
预览图 0
(课件网) 序章 导言 《职业道德与法治》 序章 导言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想 一 想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微视频】 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通过权利、义务、责任等调整人的行为,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规则体系,以不同方式规范人类社会的交往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德由内而外,法律由外向内 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公共场所吸烟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但在某些地区,这种行为也受到法律的限制或禁止。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社会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和清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无法涵盖所有道德上重要的问题。例如虽然法律可能无法直接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家人或朋友,但道德观念可以引导人们以善良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这种道德上的引导可以弥补法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百善孝为先 禁止吸烟 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又有共同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律都能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在国家治理中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 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 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支付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款,并向社会公众刊发赔礼道歉声明。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法律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规范作用,还通过公开赔礼道歉等方式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警示广大网络用户和网络信息处理者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上海植物人办理残疾证案例 在上海,一则植物人办理残疾证却被要求“本人到现场”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市残联、市卫健委等部门迅速研制出台了特别困难人员残疾评定上门服务的具体措施,逐步形成了定点评残、上门评残、线上评残“三结合”模式。 这一案例体现了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通过道德教化作用推动公务人员改进服务、修订相关规定,实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某地政府采取依法治理和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措施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文明交通意识。整治后,该地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交通违法治理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营造法治文化环境。 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让道德有可靠的制度保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自觉。因此,既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又要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 交通违法整治 环境治理 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反映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