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反馈的原理》教学设计 课题 反馈的类型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六年级下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能感知生活中的反馈现象(如空调控温、手机触控),理解信息在反馈系统中的传递作用。计算思维:能用“输入-处理-输出”模型分析简单反馈系统(如饮水机加热),理解“检测偏差→自动修正”的闭环逻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模拟实验(如编程控制虚拟机器人避障),设计基础反馈规则,体会自动化控制的优势。信息社会责任:讨论过度依赖自动反馈的风险(如导航盲从),树立“技术服务于人”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反馈的原理;2、懂得如何控制系统。 教学难点 1、运用反馈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活动背景系统通过环路将输出反馈给输入。那么,系统内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的呢?了解了反馈的原理,我们就更懂得如何控制系统了。如何实现机器人沿着赛道行走呢?利用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运行。2、观看教学视频《什么是算法?》。 学习新知引入,观看教学视频。 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增强课堂互动性。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课堂。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反馈环路的作用原理活动:分析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倒满一杯水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中也蕴含着反馈的原理。在倒水的过程中(图5-2-1),眼睛要不断地观察水面的高度,大脑要计算水面到杯口的距离,手要连续调整倒水的动作。思考以下问题:1.预设目标是什么?预设目标是倒水时希望达到的最终状态,即将水倒入杯中至指定的水位(例如杯口满但不满溢)。2.大脑依据什么判断是否继续加水?大脑通过实时反馈信息进行判断,依赖视觉反馈,眼睛持续监测水面与杯口的距离。当距离缩小到预设阈值(如“快满”)时,大脑触发减速或停止指令。并计算当前水位与目标水位的差距(如“还差2 cm”),动态调整动作。根据过去经验预判水流速度的影响(如倾斜角度大时水流快,需提前减速)。3.手依据什么调整倒水的速度和角度?手的动作受闭环控制调节,依赖以下反馈:大脑的指令:基于视觉反馈,大脑发送“加速/减速/停止”信号。例如:水面上升过快时,指令减小水壶倾斜角度以降低流速。本体感觉:手部通过触觉和肌肉记忆感知水壶的重量变化和水流阻力,微调动作。动态修正:若发现水位接近目标但流速仍快,会进一步减小角度以避免溢出。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如图5-2-2所示,其中预设目标是满杯水量。在倒水的过程中,眼睛持续观察杯中的水量,当杯中的水量与满杯水量存在一定的偏差时,大脑计算着偏差的变化,指挥手控制水流量,直到偏差趋近于零大脑发出指令,手停止倒水。这一过程通过环路不断地反馈信息来实现。核心结论活动: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的反馈类比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参考图5-2-3,尝试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的反馈。我们发现,无论是倒水还是冰箱制冷,都需要依据反馈产生的偏差,来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活动:归纳反馈的原理根据图5-2-2和图5-2-3,对比分析倒水和冰箱制冷的反馈过程,归纳反馈的原理。反馈原理是通过实时检测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如水位/温度),自动反向调节(如调水速/制冷量),最终使系统稳定。本质都是"检测偏差-反向修正"的循环控制。如图5-2-4所示,在反馈过程中,眼睛和冰箱温度传感器是测量仪表,大脑和冰箱控制器是控制器,手和冰箱压缩机是执行器,水流量和冰箱制冷量是被控量。测量仪表获取反馈信息,反馈信息与预设的目标值产生偏差,依据偏差的变化,控制器控制执行器改变被控量,产生新的输出。 活动:分析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反馈依据反馈原理,分析行走机器人如何实现沿着赛道行走。 机器人行走依赖"感知-纠偏"闭环控制:传感器(如摄像头)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