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寻访革命遗址 永恒记忆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卷网-2024年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内容来源 第四单元“赓续血脉———寻访革命遗址” 主题 通过摄影与影像艺术传承革命精神 课时 1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本课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聚焦“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两大艺术实践领域,围绕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展开教学。通过革命历史影像的赏析与创作,引导学生从主题内涵、视觉语言、时代价值等维度解读艺术作品。在审美感知层面,学生需感受革命题材摄影作品中的构图、光影、叙事张力;在艺术表现层面,学习运用基础摄影技法记录革命遗址;在创意实践层面,尝试通过分镜头脚本设计表达历史情境;在文化理解层面,体悟革命精神通过美术形式传播的深层意义。课程注重将革命历史与当代生活联结,通过真实案例唤醒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情,培养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2.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革命文化传承”主题单元,以影像艺术为载体,串联革命历史与艺术表达。教材选取徐肖冰、高帆等红色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展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瞬间,如《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等。这些作品在构图、光影、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体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又蕴含艺术化的情感表达。课程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赏析经典”到“实践创作”,逐步理解影像艺术记录历史、传递精神的力量。同时,结合微电影《怒吼吧,黄河》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影像叙事的构成要素,为后续革命遗址拍摄实践奠定基础。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审美判断能力,能够感知图像的色彩、构图等视觉语言,但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深层意蕴理解有限。部分学生对革命历史缺乏具象认知,需通过直观的影像案例建立情感联结。在技术层面,学生接触过手机摄影、短视频拍摄等媒介,但缺乏系统构图与光影知识;在创作层面,倾向于模仿流行文化符号,需引导其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灵感。课程设计需兼顾历史情境还原与生活化实践,例如通过“校园中的革命印记”拍摄任务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参与热情。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分析革命题材摄影作品的构图、用光技法,阐释其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历史主题与精神内涵。 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运用三角形构图、侧光/逆光等技法拍摄革命遗址或身边的红色文化符号,完成一组主题摄影作品。 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能通过分镜头脚本设计或微电影片段创作,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并与同伴交流寻访革命遗址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革命影像的构图与光影分析(如三角形构图、逆光营造“胜利曙光”效果)。 摄影实践中主题明确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 教学难点: 从历史影像中提炼精神符号,转化为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表达。 分镜头脚本设计中“景别” “运镜”等专业术语的通俗化应用。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教具: 革命摄影作品高清图片(徐肖冰《陕甘宁边区的前哨》、高帆《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 微电影《怒吼吧,黄河》片段(3分钟)。 简易摄影灯、反光板(模拟不同光线效果)。 分镜头脚本模板(A4纸打印)。 探究学习表设计: 目标1:审美感知探究表 作品名称构图形式(如三角形、对角线)光线类型(顺光/侧光/逆光)历史主题与情感表达《胜利曙光》水平线构图逆光通过剪影效果突出战士的坚毅形象,象征光明冲破黑暗 目标2:艺术表现实践表 拍摄对象构图技法光线设计主题阐释校园纪念碑三角形构图侧光强化纹理表现革命精神的永恒性 目标3:文化思辨评价表 创作形式历史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