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三单元 美美与共——校园艺术节设计 / 第3课 各美其美 / 编号:22797052

第三单元 第3课 各美其美-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6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设计,课程,布展,学生,作品,分析
预览图 4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各美其美———校园艺术节设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卷网-2024版 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美与共" 主题 校园艺术节策划与审美表达 课时 2课时(连堂)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本课程立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通过策划校园艺术节展览的完整项目,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感知层面,学生将分析装置艺术、绘画、书法等作品的空间呈现需求;艺术表现方面强调动线规划、展签制作等视觉传达技巧;创意实践着重培养团队协作解决真实布展问题的能力;文化理解则渗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性审美观。课程采用"做中学"模式,让学生在测量场地、设计平面图、实物布展等实践环节中,体会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深层关联,建立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 2.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校园艺术节设计"单元,是承接前两课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海报创作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通过博物馆展陈案例导入,重点解析"展陈策划书"的要素构成与空间动线设计原理,强调"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概念。课程设置三大任务:探讨作品呈现方式、绘制动线图、合作布展,形成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完整闭环。教学需特别注意连接学生已有的美术字设计、色彩搭配知识,引导其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审美判断与空间思维的统合提升。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手工制作、绘画训练,具备基础造型能力,但对综合布展缺乏系统认知: 1.认知基础:90%学生参与过班级板报设计,但对专业展陈术语(如动线、视域分析)陌生; 2.技能储备:能使用水彩、彩铅完成平面设计,但立体空间规划能力较弱; 3.兴趣特征:对装置艺术、互动展览兴趣浓厚,但易忽视细节执行(如展签高度统一性); 4.思维特点:热衷创意发散,需引导建立"主题-形式-空间"的系统思维框架。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审美感知 通过分析往届优秀展览案例,能归纳不同材质作品(如立体装置与平面绘画)的悬挂/摆放原则,理解"观看距离=作品高度×1.5"等专业布展规律。 2.艺术表现 运用比例换算方法,将实地测量的场馆数据转化为1:50平面动线图,合理标注核心展区、疏散通道,完成包含图例、比例尺的专业图纸。 3.文化理解 在小组布展实践中体会"和而不同"的策展理念,能通过作品分类、灯光辅助等手段,使多元风格作品形成统一主题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展览策划书的要素整合与空间动线设计原理 难点:协调作品个性呈现与整体展览主题的统一性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资源类型具体内容基础材料教材、往届艺术节实景照片、3米卷尺、A1绘图纸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数字展厅导览视频(节选)探究工具包含磁吸式作品卡(可模拟布展)、视域分析转盘评价量表展陈策划书要素自查表、动线设计互评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课程导入 视觉日志记录(5分钟) 学生领取《布展观察手账》,观看《国家宝藏》文物展陈片段(选取敦煌特展与当代艺术展对比段落),用便利贴记录: · 3个令自己驻足观看的布展细节(如灯光角度、展台材质) · 1个存在改进空间的展陈设计(如标签字号过小) 情境思辨(7分钟) 4人小组抽取问题卡展开讨论: · 问题1:为什么敦煌285窟复原展采用弧形墙面? · 问题2:蒙娜丽莎画像为何需要独立展柜? 每组推选代表用思维导图展示讨论结果,重点分析"作品特性-空间形态"的适配关系。 认知冲突创设(3分钟) 投影展示往届学生作品《蝶破茧而出》的两种布展方案: · 方案A:平铺在矩形展台,配合顶光照明 · 方案B:悬吊于弧形展墙,配合侧光投影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