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 编号:22850563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4.1探索地球表面2 课件(22页ppt)+作业(PDF版)+素材

日期:2025-04-26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素材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作用,外力,流水,板块,形成,内力
预览图 0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七上 3.7 地形和地形图(2) 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砂石沉积作用 D.冰川搬运作用 3.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 ) A.内力作用是主要的 B.外力作用是主要的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内力和外力共同塑造的结果 4.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作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板块碰撞 5.“胜哥”在太行山游玩时发现一处崖壁中竟然有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状岩层, 这说明了--( ) 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后来才下水 B.这里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远古人类曾把螺蚌带上山崖 D.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6.喜马拉雅山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 ) A.印度洋板块分裂 B.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C.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D.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7. “胜哥”的家乡有著名的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 5 米,有一块巨大石屏 相隔,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产生溶洞的原因是--( ) A.地热的作用 B. 流水的作用 C. 风力的作用 D. 地震 8.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 B. 流水 C. 冰川 D. 海浪 9.下列地形区中,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①喜马拉雅山 ②内蒙古高原 ③黄土高原 ④华北平原 ⑤长江三峡 ⑥海南岛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 ④ ⑤ D.①②⑥ 10.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浙江千岛湖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11.如图为北纬 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M 为陡崖,其地貌 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断裂 C.风蚀作用 D.泥沙堆积 12.下列地貌类型成因正确的是--( ) A.三角洲———流水溶蚀 B.风蚀城堡———风沙沉积 C.角峰———冰川侵蚀 D.金华双龙洞———流水冲刷 1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人类活动 C.流水侵蚀、人类活动 D.流水侵蚀、外力搬运 1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14.如图所示地表形态都是在地球内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 (1)分别写出各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A._____;B._____;C._____;D.____。 (2)总结一下,在地球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地表形态变化的特点。 15.“沧海变桑田”、“海枯石烂”分别是何种力作用的结果? 16.以流水和风的作用为例,说明外力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17.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 每年 7~30 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如 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提供的图中板块 a 是_____板块;板块 b 是_____板块。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 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为_____。 (填岩石类型) 2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答案 1.C 2.B 3.D 4.A 5.B 6.D 7.B 8.A 9.C 10.A 11.B 12.C 13.A 14.(1)内力 内力 外力 外力 (2)答: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外力作用使地表趋 于平坦。 15. “沧海变桑田”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海枯石烂”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6.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 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 17. (1)印度洋 亚欧 (2)流水侵蚀 (3)沉积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