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八年级下册 /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 第6节 保护土壤 / 编号:22853772

八下第四章 第6节 保护土壤 举一反三(含解析)

日期:2025-04-26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物,我国,保护,垃圾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节 保护土壤 考点一、土壤污染与保护 (一)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质量的恶化,从而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现象。 (二)土壤污染的种类 (1)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与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①农药会在土壤中积累残留,种植的农作物中若有农药残留,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 ②长期施氮肥,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磷肥,引起土壤中锌、铁、磷呈不溶态而不能利用。 (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进入土壤造成的污染。 (3)物理污染:如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三)土壤资源的流失 (1)耕地被蚕食:由于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大片良田被占,成为工业园区,土壤资源在一年年被蚕食。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 (3)土地沙漠化: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我国的沙漠化现象严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4)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于旱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四)保护土壤 (1)保护土壤的措施 ①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并且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对病虫害实现综合防治,提倡以虫治虫。 ③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农药和重金属、蜈蚣草能吸收大量含磷和砷有毒化合物。 ④生态环境薄弱地区进行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草原牲畜数量的控制等。 (2)积极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①植树造林。②禁止乱扔塑料袋。③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等。 典例1: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解答】(1)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