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拓展模块 上册 / 第二单元 / 一 鸿门宴 / 编号:22886616

《鸿门宴》课件(共62张PPT)+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0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及相关句式等;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3、学习本文节奏安排和人物刻画方式,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情节的安排,刻画人物的手法; 难点: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性格决定成败和不以成败论英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郑板桥 简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背景 2、《史记》介绍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字词学习 5、探究问题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是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 三、赏析内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宴会前(1-2段) 第二部分:宴会中(3-4段) 第三部分:宴会后(5-7段) 2、第一部分:宴会前(1-2段)-开端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一段主要写几件事:无伤告密,沛公欲王;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3)第二段主要写几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张良献计,不敢背德;刘邦拉拢,谎言辩护;项伯劝羽,因善遇邦 3、第二部分:宴会中(3-4段)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三段(发展)主要写几件事: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貌合神离,由主动变被动 (3)第四段(高潮)主要写几件事: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项无以———君臣一心,由被动变主动 4、第三部分:宴会后(5-7段)-结局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宴会后主要讲几件事:刘邦逃席,有惊无险;刘邦脱身,张良入谢;归至军中,立诛无伤 5、对比人物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6、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四、课堂小结 1、结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