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古诗词诵读 / 苏幕遮(碧云天) / 编号:22887160

古诗词诵读《苏幕遮(碧云天)》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范仲淹,新课,苏州,这首,之情,芳草
预览图 0
课题:苏幕遮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 明确:范仲淹,引入新课《苏幕遮》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3、初读词作 播放音频,明确诗句节奏。 三、赏析词作 1、赏析上阕 (1)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天 — 碧、地 — 黄、波 — 绿、烟 — 翠 秋景-构成立体画面,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3)山映斜阳天接水———总括,创设了悠远高广的意境 (4)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作用: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结构上,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 2、赏析下阕 (1)译文: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以“留人睡”反衬词人因思乡而夜夜无眠,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形象鲜明,具有感染力。 (4)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四、课文小结 1、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阕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2、总结词作 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课件网) 苏幕遮 范仲淹 壹 新课导入 贰 整体感知 叁 赏析词作 肆 课堂小结 目录 第一章 新课导入 是谁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新课导入 第二章 整体感知 知人论世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知人论世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